匱乏經濟學:讓你陷入惡性循環的真正凶手

你想買一台DVD播放機,在店裡售價是100美元,但店員告訴你,距離30分鐘車程的另一家店只賣65美元,你會怎麼做?

你想買一台筆記型電腦,在店裡售價是1000美元,但店員告訴你,距離30分鐘車程的另一家店只賣965美元,你又會怎麼做?

一樣是30分鐘的車程,一樣是省下35美元,你的選擇會不一樣嗎?

這是書上在探討「專業」與「匱乏效應」時所舉出的一個例子,

主要談的是我們的背景(專業程度、貧富程度、缺乏寬鬆程度)常常會讓我們深陷隧道效應當中,讓認知頻寬稅負影響我們做出各種可能與標準經濟模式矛盾的「看似」不理性選擇。

你想知道大多數的人會怎麼做嗎?

富人和窮人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?

富人比窮人更懂得一塊錢的價值嗎?

推薦的原因:

窮人為何永遠為錢發愁?

替借貸的人還掉貸款之後,為何他又會陷入重覆借貸的困境?

忙碌的人為何永遠忙不過來?

想減肥的人為何更容易受食物誘惑而老是失敗?

只聚焦在自以為美好的事物上到底會對人生造成什麼落差?

….

其實並不完全只是因為文化、習慣、原生家庭…因素所造成。

這本書引用了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面對的「匱乏模式」

結合了認知經濟學、行為科學、心理學的領域,再次擴張我的認知版圖,

讓我因為可以用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析現下許多現象,甚至是自身所遭遇的匱乏經驗,像發現一塊新大陸般的感到無比興奮。

我一直認為閱讀的高潮也正在於此。

閱讀的建議:

前1/3大多在說明一些模型和專有名詞,

如果大家覺得前頭不好下嚥,

建議可以直接從「第二部:匱乏與製造匱乏」開始讀,

這裡開始變得非常有意思,舉的例子淺顯易讀,

與每個人的生活貼近,更是發人深思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